English

哪一种例证好?

1998-11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黄建华 我有话说

伏尔泰有句名言:“没有例证的词典只是一副骨骼”。例证从何而来?笼统而言,无非来自两个方面:一是从别人的材料中引取,其中也包括通过实际调查或从录音材料中取例;二是编者自撰,包括单凭自己语感撰写或参考某些材料改写。哪一种要好一些?

推崇引例的人说:1,它具有可靠的客观性;2,如果引自名家作品,它还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;3,它能给读者以文化上的享受。我曾在拙著《词典论》中借用法国词典家所举的“吃食物”的词例,以此说明自撰例有时并不那么可靠:“这一词例的确反映了‘吃’这个词的动宾搭配关系,而且也能使读者明白后面的宾语应该是‘可吃的东西’。不过,在实际生活中,人们常说的是“吃饭、吃奶、吃糖、吃水果’等,有谁会说‘请吃食物’的呢?可见‘吃食物’是个生造的可笑的词例……”

而主张用自撰例的人则说:1,引例往往拖沓冗长,多占篇幅;2,坚持非用引例不可,近于作茧自缚,因为有时不易找到妥帖的例子;3,引例来自文学作品的居多,与其说是反映词的一般用法,倒不如说更多地反映它在修辞上的用法。且从张志毅编著的《简明同义词词典》摘几个例证看看:

“凡动物较高等的,除了养育保护以外,往往还教他们生存必需的本领。”(鲁迅)

“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。”(郭沫若)

“我们一部分人组织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,徒步西来,沿途分门别类收集了不少材料。”(闻一多)

反对非用引例不可的人就会问道:像这样平凡而又冗长的例句,编者自撰词例不见得不如它,为什么非请出大作家来帮忙不可?

历史上,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们即持不用引例的意见。《法兰西学院词典》的例句非常丰富,但全部自撰。从前的院士们认为,他们都是当代的大学问家、大作家,他们的作品已经是人家引用的对象。现在他们会聚在一起编词典,还有什么必要借用他人的著作呢?他们不够资格自撰例句,还有谁够资格提供例句?然而,后人从《法兰西学院词典》找出了好些疏漏错误之处,打破了这种自负的说法。当时院士们编词典,吃的也是“大锅饭”,优哉悠哉,编到哪里算哪里,有的还在编辑会议上打起瞌睡来。据说,有一次编到“机关枪”一词时,大家请教一名将军出身的院士,他还未从睡梦中全醒,茫茫然答道:

“唔,机关枪嘛,就是连发嘭嘭嘭嘭声响的……”

如果全以这种态度来编词典,不消说,最深的资格也是不顶用的。

本文要收笔了,还未回答“哪一种例证好?”的问题,因为我尚无定见,宁愿诉诸读者的判断力。看来这个问题还是改为“哪一种例证更适合哪一类词典?”的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